工程数学学报
主办单位:教育部
国际刊号:1005-3085
国内刊号:61-1269/O1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36287 人次
 
    本刊论文
数学课堂“主体性”教学实践与思考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就当前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围绕数学课堂“主体性”教学展开专题研究,提出了以生为本,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倡导开放的教学活动方式、运用探究式教学,激励学生求知欲等“主体性”数学课堂教学实施方案。

  论文关键词:数学,主体,实践,思考

    当前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存在的问题颇多,有老师概括为“三多”“三少”,即教师讲授知识多,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少;教师讲解分析多,学生主动思考发问少;课堂教学时间多,课外阅读少。

    数学课程的改革,给数学课程注入了全新的知识资源,现行的实验教材已把原来旧教材中陈述性、过分演绎推理的知识变成了以呈现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景。编写注重知识形成的背景材料的呈现,设置了“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等环节,或以“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等活动的形式出现,但没有全部把知识“生长过程”开发、展现出来。面对这样的数学教材,由于我们部分数学教师不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没有引导学生在动手实验、动脑猜想、合情推理、类比归纳等活动中主动探究学习。而用旧的教学方法搞实验,便感到新教材教学不好操作,只好简单照本宣科,导致学生学习感到很“轻松”,课堂热闹非凡,到了考试时,学生考不好,成绩不理想。于是一部分教师“大胆”搞改革:“两手”一齐抓—— 一手抓传统教材,一手抓实验教材,来了一个“二合一”。最后达成共识:实验教材不好教。

    事实上,一直以来,教师执行教学任务,代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启动者,成为名副其实的课堂权威和课程实施的工具。教师对于课程来说,只有选择“怎样教”的权利而没有选择“教什么”的权利,教师考虑的是怎样将国家规定的课程有效地教给学生。教师成了传授科学知识的道具、载体。教师所承担的是“扬声器”式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机械的“照本宣科”,对着文本宣读。教师长期把数学教学囿于课文,把课文肢解成支离破碎的知识点,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既没有学到数学学习方法,也没有形成数学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特别是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让数学从封闭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使数学具有更多的生活气息和实用价值,令数学在应试的误区中有一点新的思维方式,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从激发兴趣入手,培养学生个性数学和数学能力,经过几个阶段的训练,使学生的数学能力有较大面积、较大层次的提高。

    笔者认为,作为中学数学一线教师,更应摆脱“应试教育”的困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针对中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提出了中学数学课堂“主体性”教学研究这一课题。

    二、“主体性”数学课堂教学实施

    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究其原因,主要是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基本上是教师包讲,学生包听,课堂呆板不活泼,学生绝少自主活动时间,学生缺少思考、讨论、辩论的机会。鉴于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以生为本,以发展为本

    笔者认为,这种“以生为本,以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对我们基础教育来说也有较大的启发。我们知道,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精心设计并引导他们明确自主学习的内容与要求,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指引他们的学习方向。教师要从只注意到“教给学生什么”进行深入反思,并努力转变到关注“学生可以学到什么”。在教学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必须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与要求非常明确而具体,更重要的是,教师还要关注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方向。

    例如,在数学课的教学设计中,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方式,如朗读、背诵、想象、思考、讨论、答问等。但这些学习方式是全班几十个同学的学习方式,是教师“钦定”的、统一的,不一定适合全班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学习。笔者以为,“学生课堂活动的基本表征是学生的表达”,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既要考虑到引导并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完成自主学习,又要考虑到小组查阅、合作研究、全班交流等学习方式。这样一来,学生就能选择适合自己、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生自然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体。

    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而且还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

    (二)倡导开放的教学活动方式

    相对而言,传统课堂教学较为重视师生之间的联系、沟通,而忽略学生之间的相互联系,忽视发挥学生群体在教学中的作用。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交流合作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开放的活动方式,提供了宽松和民主的环境,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智力、情感和社会技能的发展及创造能力的发展。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推行“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式的最好体现。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的整体功能。因为有些问题靠个人力量无法进行,有些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无法独立自主地探究,这就需要发挥集体的力量,使学生在互帮互助、集思广益的前提下进行实验、观察、思考、讨论,寻找答案,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完成学生之间的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合作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培养团队意识的目的。

    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能力高低和教材的特点灵活地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如为了发挥优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可以将学生按照能力的高低搭配分组。这样,差生可以在优生的个别指导下进行探索,得到表现的机会,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而优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使自己的知识得到巩固,能力得到增强,这种分组方式可以为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别提供自我表现和自主发展的机会。

    (三)运用探究式教学,激励学生求知欲

    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学结构单一教学方法死板,课堂气氛沉闷。因而,教学中,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品尝到自己思考、探索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探究式的课堂教学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实施者,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探究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是“主体性”数学课堂教学的体现。

  探究式的课堂教学不像传统的“灌输”教学和“识记”教学那样缺乏实践性,而是把课堂教学放到现实的情境,探究什么、怎样探究,都可由学生自己来决定,学生通过探究可以获得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而这种探究经历是具有个体特征的,它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很大帮助。

    例题:已知直线OB交⊙0于点B,?⊥OB,P是?上一点(不与O重合),

    思考  主体

    直线BP交⊙0于点Q,过Q作⊙0的切线交?于点R。

    ⑴当?过点O且点P在⊙0内时,求证:RP=RQ。(如图⑴)

    ⑵当?不过点O,交线段OB于一点时,其它条件不变,⑴的结论是否成立?(如图⑵)

    ⑶当?不过点O,交线段OB外一点时,其它条件不变,⑴中的结论是否成立?(如图⑶)

    思考  实践

    ⑷当?过点O,点P在⊙0外时,其它条件不变,⑴中的结论是否成立?(如图⑷)

    教师提示学生:根据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满足本题的主要条件还可画出什么图形,设计什么题目。本题目⑴是课本的例题,要求学生自己证明。其它图及证明均由学生读题⑴,根据类似的思想,画出图形,并证明,学生板演。

    这样,既改变了单一的课堂模式,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去发现问题,通过彼此合作交流进而自主解决问题,这正是探究意识的培养。由于改变了以往教师分析、教师总结的做法,学生感悟更加深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中学数学课堂“主体性”教学在以生为本,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强化交流和合作,激励学生求知欲。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教学研究,2002(4)。

  [2] 张凡 戴汝潜:《素质教育教学简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版

  [3] 赵彤霁:《探究性数学课堂教学之亮点》,《课程。教材。教法》2002.6

  [4] 夏语:《论新课标下数学素质教育的创新模式设计原则》,中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工程数学学报》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工程数学学报》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